
呼斯塔遗址考古领队贾笑冰博士(右)在遗址区北侧黑山头顶部的瞭望与防御性建筑遗迹内展示发掘出土的马头骨(8月20日摄)。

位于遗址区北侧黑山头顶部的瞭望与防御性建筑遗迹(8月20日摄)。

这是呼斯塔遗址内出土的骨柄青铜锥(左)和骨柄青铜短刀(拼版照片,8月20日摄)。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李伯谦教授(右一)在呼斯塔建筑遗址中仔细查看历史遗迹(8月20日摄)。

发掘后的呼斯塔遗址建筑局部(8月20日摄)。

这是呼斯塔遗址内出土的精美石器(8月20日摄)。
8月20日至21日,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机构和高校的50余位专家学者在新疆温泉县呼斯塔遗址考察并举行现场座谈会。经过实地考察,与会考古专家确认了呼斯塔遗址是目前在西天山发现和发掘的规模最大、级别相对较高、拥有聚落围墙和大型石构建筑群落以及南北哨所等军事防御体系的青铜时代典型聚落遗存。出土的遗迹遗物反映了距今3600年前以农耕为主兼营畜牧业的生活形态,是农牧业转换期的典型遗存,对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天山地区,乃至新疆北部地区青铜文化、史前农业文明的发展和畜牧业起源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据了解,呼斯塔遗址是距今3600年之前的一处史前聚落遗存,由瞭望与防御性建筑遗迹、遗址建筑主体、山顶居址和墓地等部分组成,整体分布面积达12平方公里。自2016年正式发掘以来,遗址区陆续出土了人骨、陶器、青铜兵器、石质磨盘磨棒等遗物百余件。
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