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海峰向记者展示自己的资格证件。
大西北网4月8日讯 据天山网报道 (记者李晓青摄影报道)除了乌市红十字会事业发展部部长的头衔,39岁的吕海峰还有一个并不被大多数人了解的身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2013年,市红十字会受自治区红十字会的委托,在全疆率先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目前有47位志愿者自愿登记捐献器官,已实现3例人体器官捐献,在这背后,吕海峰记录着一场场关于爱的延续,感动于生命赠予的珍贵礼物。
见证死亡与重生
2013年9月5日15时08分,16岁的贺娜娜躺在手术台上,随着呼吸机的撤出,心电图渐渐拉出一道直线,她已经脑死亡。一分钟的默哀后,贺娜娜的肝、肾、角膜被陆续取出。在一墙之隔的另一间手术室里,三名病人等待着贺娜娜赋予的重生的机会。
身为器官协调员的吕海峰见证了整个过程。这也是新疆红十字会自2013年筹备人体器官无偿捐献工作以来,首例器官捐献者。
宣传器官捐赠知识、见证着捐赠者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协助回收器官直至遗体火化,在吕海峰看来,这是一个绝望和希望交织的职业。
2010年3月,中国红十字总会与原卫生部正式启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第一批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应运而生。协调员主要是红十字会或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目前,经过认证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有549人。
去年,经过相关培训,吕海峰获得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认证的“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资格证书,也成为了新疆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器官捐献协调员。
“当家属做出捐献的决定,就意味着他们为了帮助别人,避免患者的器官功能衰竭,要放弃对患者的维持治疗。”吕海峰说,家属面临两难选择时的痛苦与勇气,让他既难过又被深深地感动。
让吕海峰记忆深刻的是贺娜娜的父亲贺宪富。虽然家境困窘,在女儿生病期间欠下高额医疗费,但是对于捐献一事,贺宪富很明确表示“不求报酬”。甚至,乌市红十字会帮助处理孩子后事时为其提供骨灰盒,朴实的贺宪富选择了最便宜的一款,让吕海峰很“心疼”。
希望设立救助基金
“截至2014年4月1日,全国累计完成捐献1611例,累计捐献器官4382个,4380位器官衰竭的患者得到了捐助。”4月2日,吕海峰在北京参加了全国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暨宣传普及活动,得知了这组数据后立马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里。
然而,中国器官移植供需比约为1:30,仍面临严重的器官短缺问题,吕海峰也深感责任重大。
“我们并不主动劝捐,只是通过设置宣传栏传达信息。”吕海峰说,协调员尊崇生命至上的原则,病人哪怕只有一丝救治的希望,都不会与家属谈捐献的事情。
“发现、关注潜在捐献者家属——通知专业人士对患者是否已经脑死亡进行评判——明确捐赠者的意向和目的——就具体问题和建议向家属解疑——在红十字会监督下达成捐献协议——见证专业组织完成对器官的获取。”吕海峰简单概括了协调员的工作流程。
事实上,除了协调保障器官捐献的顺利完成,协调员做得更多的是关心捐献者家庭,并站在捐献者家庭的角度,提供细心的帮助和服务。
然而在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工作中,吕海峰常遇到的一个困境:家庭困难的捐赠者,付出爱心,到底应该得到什么?到底应该由谁来帮助他们?
他建议,本地应尽快设立人体器官捐献救助基金,并制定完善人体器官捐献救助激励制度,在坚持器官捐献自愿、无偿原则的前提下,使用基金对器官捐献者家属开展善后慰问、对生活困难捐献者家属实施人道救助等。
http://www.ts.cn/homepage/content/2014-04/08/content_95257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