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中仅有的一种雨蛙——秦岭雨蛙华商报记者 宁峰 华商摄友 蒲志勇 摄
大西北网8月7日讯 据华商网报道 秦岭仅有一种雨蛙,那就是秦岭雨蛙,与常见蛙类最大不同在于,它会上树,秦岭雨蛙因此又名秦岭树蟾,属雨蛙科,其体型较小,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其生活的环境如何,有何独特之处?
观察日记里看雨蛙生活
据佛坪的老乡说,在上世纪80年代,经常会看见那种绿青色、带有斑点的蛙类,有时候是在雨后的稻田边看见,有时候是在那些小河沟旁的树叶上趴着,跟草一样绿。在后来的几年,由于大量地开荒播种、采伐、修建、使用农药等,它们的栖息地也同时遭到破坏,数量也就相对减少,无声无息地就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上世纪60到80年代,秦岭雨蛙首次在陕西的周至、洋县被发现。然而,由于生存环境陆续遭到破坏,秦岭雨蛙在之后多年未被发现。2010年,在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潭子保护站一带,有一个学生发现其踪迹并拍下了珍贵的照片。在之后的几年,秦岭雨蛙陆续被更多人发现。
为了更好地记录秦岭雨蛙的生存状况,佛坪县野生动物保护人员连续4年进行观察,下面摘选他们四条观察日记。
2011年5月31日,晴天。在佛坪县石印沟村的一片稻田边发现一只秦岭雨蛙,趴在杂草上等待猎物,也就是捕水稻边的虫子。
2012年6月18日,暴雨。在佛坪县下沙窝村的小沟边出现一只秦岭雨蛙趴在树叶上,偶尔发出叫声。
2013年8月16日,晴天。在佛坪熊猫谷景区内的河沟边发现秦岭雨蛙,趴在一片潮湿的带杂草的苔藓上。
2014年7月12日,晴天。在佛坪熊猫谷景区一施工处,发现一只即将产卵的秦岭雨蛙在干燥的土路上艰难爬行,后将它放到附近的小溪边产卵。 调查报告中了解雨蛙习性
一直以来,对秦岭雨蛙的研究非常少。中国科学院两爬研究专家赵尔宓在《秦岭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报告》中介绍,秦岭雨蛙体长最大42.5毫米,雄性小于雌性,头宽略大于头长,吻宽圆而高,吻端平直向下,吻棱明显,颊部几近垂直,鼻孔近于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或上眼睑之宽,鼓膜圆而清晰,约为眼径之半,舌较圆厚,后端微有缺刻,锄骨齿两小团,略呈圆形。
身体各部的黑斑数目不同,而且斑点的形状、大小及排列方式也有不同。主要的有略呈三角形或近于方形的,这样的斑点多排列成镶嵌形,有的呈圆形斑,分散排列,也有由于相邻的几个斑点连接在一起,成为较大的斑块,吻端头侧绝大多数为“T”形棕褐斑。前肢较粗壮,指端均有吸盘。秦岭雨蛙成体,白昼多生活在杂草及灌木中,特别是聚集于灌木下方的草丛中,晚上则多在秧田四周、河边树丛、麦地、田埂甚至山坡各处鸣叫不已,有时亦在田边水内露出头部。
国内两爬研究专家宋阳博士说,秦岭雨蛙其体型娇小,能在树叶、草叶上捕食蚊虫、蝇等小虫。秦岭雨蛙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山稻田或水域附近,栖息地要接近水源,还要有杂灌、树叶或湿地,对生活环境要求极高。
近距离接触雨蛙产卵
每年的5到8月,是秦岭雨蛙的繁殖期。
7月12日,作者在佛坪熊猫谷景区一施工处解救了一只即将产卵的秦岭雨蛙,因为在产卵期间,它一点都不能受到外界的打扰,在那安静地待着。到了第二天,作者看见水草下面的卵已经变大,雨蛙还守在旁边。第三天,蛙卵已经变得更大一些了,卵的颜色也在变白,大雨蛙已不在那里了,偶尔只能听见雨蛙清脆的叫声。第四天,早上去看的时候,不知什么东西把蛙卵吃掉了,看到的只是蛙卵上面的一些“膜”,只剩下了像“胶水”一样的东西,很是可惜。
宋阳说,2009年在周至县厚畛子发现过大批秦岭雨蛙,还偶遇秦岭雨蛙产卵,在发现后继续坚守通宵拍摄记录秦岭雨蛙产卵及产卵后的情况,在一片湿地发现了近百只秦岭雨蛙,有幸遇见也不能错过这次的野外两爬调查,当坚守到晚上的时候发现雨蛙开始在小水潭边产卵了,用手电筒照着拍下了珍贵的资料,它们对灯光也没有任何反应,还观察到了它们捕食“猎物”。
近几年连续发现秦岭雨蛙,说明了秦岭以南的自然植被、干湿度、水质等优良,生态环境良好,再加之近年来对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种群数量也呈现增加的趋势,作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希望秦岭雨蛙能不断繁衍下去。
了解雨蛙
了解雨蛙
雨蛙是脊椎动物,两栖纲,雨蛙科,无尾目的1科,共37属630余种,其中,雨蛙属种类最多,约有250种。肩带弧胸型,椎体为前凹型。适于树栖,指、趾末端多膨大成吸盘。
白天,它们伏在树根附近的石缝或洞穴内,夜晚栖息灌木上。以昆虫为食,捕食蚁类、椿象、象鼻虫、金龟子等。
全世界中美洲雨蛙种类最多,欧洲、亚洲、北非种类少。在亚洲,大部分热带地区没有雨蛙,中国的雨蛙有9种,除山东、山西、安徽、河南、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
http://news.hsw.cn/system/2014/08/07/051991662.shtml
(责任编辑:鑫报)
http://news.hsw.cn/system/2014/08/07/0519916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