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碧绿的龙羊湖更美丽。资料图片
迟日江山丽,风过花草香。
夏日的大美青海,天高云淡,江河壮美,群山如黛。
放眼东部河湟谷地,目之所及,绿色绵延、满眼青葱;远眺西部山峦戈壁,眼光所触,瀚海泛绿、碧水丹山。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是青海的重大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调整时间表、对照路线图,以最有效的举措、最稳健的行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保持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为核心,以坚定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全省区域生态功能不断优化,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青海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实现突破性发展。
无限风光入画来,江山美景自多娇。如今,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已然成为青海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所向;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也已融入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的梦想所往。
如今,行走在高原大地,湖河澄净、林木繁茂、青山巍峨、草场广阔,一幅大美青海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蓝天保卫战”擦亮澄澈清明“青海蓝”
“哇,你快看,这里天空好蓝、云好白啊!”“好美啊,天空蓝得像宝石一样!”
……
最近这几年,每到春夏季节,或者就是在秋冬季节,在青海的任意一个景点,你都会听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仰望青海蓝天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声;在西宁很多人的朋友圈里晒出的青海蓝天美景照片下,你也会看到无数外地网友对“青海蓝”表示“羡慕嫉妒恨”的点赞和评论。
澄澈清明的蓝天,是大美青海的一张靓丽名片,也是青海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收获的“丰硕成果”。
保卫蓝天,实质上就是防治大气污染,确保人们能够呼吸上清洁空气。在这方面,青海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相继实施了青海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以西宁市为重点的东部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等重点工程,出台了“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与一揽子方案,坚持制度先行,为生态青海建设“保驾护航”。
整治好扬尘污染、控制好移动源污染,是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青海各市州广泛采取开复工多部门联合审批、安装视频监控等具体措施,严格把控住了建筑施工、道路和裸露地控尘;以颗粒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控制为主线,聚焦工业源、生活源、移动源等重点,统筹“油车路”协同治理,积极推进老旧车淘汰;将道路抑尘由主次干道全覆盖向背街小巷延伸的举措,在擦亮青海大中小城镇市容市貌的同时,也进一步“锁住了”大气污染,西宁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由2013年的20.8%提高到90%,海东市由零提高到86%。
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全省组织实施100个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完成940家“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和27家铁合金企业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在煤烟型污染治理上,“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淘汰燃煤小锅炉3845蒸吨,全方位实施了“抑尘、减煤、控车、治企、增绿”措施。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青海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2013至2021年我省累计安排省级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2.8亿元,2021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5.6%、PM_2.5平均浓度21微克/立方米,西宁、海东PM_2.5浓度首次降至二级标准以内,8个市州首次实现全面达标,用实际行动留住了“青海蓝”。
“碧水攻坚战”换来充沛丰盈“河湖清”
在黄河源,及膝高的大片牧场水草丰美;在澜沧江源,茂密的森林盘根交错、钻不进去人;在长江源,广阔的湿地一眼望不到边……
2022年的这个夏季,三江源这块“巨型海绵”一如之前的四五年那样丰润充盈,天蓝、水清、草绿的景象在多地显现,一度藏匿消失的野生动物,开始大规模出现在人类视野。
这些美景的再现,得益于三江源涵水造水能力的稳步提升,意味着青海努力实施了十多年的良好水体保护工作已经初见成效。
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在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面前,青海省既扛起了“源头责任”,又承担了“干流担当”。
履行好“源头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先后开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等重要工作,制定全省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等,按照分区指导、综合施策方针,逐步推进三江源地区、青海湖流域、柴达木内陆河流域、黄河干流流域、祁连山区域水质优良流域的保护工作。统筹长江、黄河、青海湖等重点流域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落实中央环保专项资金11.32亿元,支持实施长江源区、黄河干流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
经努力,2021年全省35个国家考核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比国家考核目标高出5.2个百分点,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等出境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及以上。
承担好“干流担当”。以补齐短板问题和突破瓶颈问题为重点,以全面落实“河长制”为抓手,实行网格化监管,通过截污纳管、提质增效、深度治理等措施,不断削减湟水河入河污染负荷。
经过十年持续攻坚,湟水全流域水质改善明显,“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已成为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坐标。据水质监测数据表明,2021年,湟水主要干支流27个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优良水质比例比“十二五”末提高了60个百分点。
“净土保卫战”守护清洁美丽“山川秀”
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一句话,道破了青海绿色发展之路的核心价值。
身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青海的生态价值无与伦比、青海的生态责任无比重大、青海的生态潜力无限深远,只有常续保持“天空蓝、河湖清、山川秀”,才能让青海的绿水青山更具价值。
“青海蓝”“河湖清”都有了,那么“山川秀”又来自哪里呢?来自干净的、肥沃的、没有被污染的广袤土地,来自整洁的、宁静的、无废水废物随意排放的城乡人居环境。
盛夏时节,行走在青海的乡村,随处可见青瓦白墙、绿树红花环抱的小小村落。一村一特色,一户一景观,如今的高原乡村,美丽整洁。
与此同时,保护家园净土的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和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常常能看到牧民群众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定期捡拾景区周边、道路沿线的垃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全面展开“净土保卫战”,“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快速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由历史遗留铬渣处置拓展到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无主矿山修复治理等重点领域。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强化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深入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涉重金属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较2013年下降14.5%,西宁市、海西州、玉树州成功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全覆盖目标,累计整治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4515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有效提高,农牧区人居环境面貌显著改观,青海老百姓的家园越来越干净,生活环境越来越优美。
如今,在高原大地上,空气常新、绿水长流、青山常在,祖国西北正在构筑起一道绿色的生态安全屏障。(记者何敏)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