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畜增效:青海省牦牛繁育实现革命性突破——聚焦青藏高原牦牛现代养殖与生态协调技术组装模型研究(上篇)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青海,锁定了一条成功有效、有美好前景的草地生态畜牧业之路。
实现这条路,既要减畜减压保护草原生态,又要增加牧民收入、保障市场供给。如何在“两难”中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三赢”目标,惟有发展现代高效的科学养殖和加工技术,突破畜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才能平衡草畜,做到减畜不减产,从而大幅提高草地生态畜牧业的三重效益。
2011年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副研究员于明胜负责的三人科研团队,以“青藏高原牦牛现代养殖与生态协调技术组装模型研究”为课题,从生产到加工,经过4年的研究探索,实现了母牛24月龄即可投入产犊产奶生产,且一年一胎,繁殖率高达88%至94%。
“这一模型在世界牦牛产区属首创,生产效率属领先水平。”评审专家总结,在传统养殖方式下,牦牛4至5岁开始繁殖,两年产一胎,繁殖率只有50.67%。但组装模型使牦牛生产性能和繁殖特性提高了一倍多,打破了教科书中“牦牛对高寒缺氧具有极强的适应性、生产发育缓慢,性成熟晚,繁殖效率和生产性能较低”的定论。
以色列“幸福奶牛”带来启示
2007年,是于明胜最为特殊的一年。前往以色列考察学习的他,被当地畜牧业巨大的效益惊的目瞪口呆。
“以2006年数据进行对比,我省存栏牦牛460万头,绵山羊1700万只,还加上40万头黄牛和100万头猪,全年畜牧业产值只有6.27亿美元。而以色列全国只有14万头奶牛和56万只绵羊,却创造了13亿美元的产值。”
以色列的牲畜和草场资源不及我省的零头,但产值却高于我省畜牧业两倍多。这让自参加工作就想改变牦牛生产性能的于明胜大为吃惊,从而激起了他探索青海牦牛生产性能的决心。
接下来的考察学习中,于明胜发现以方的阿贝尔公司200只绵羊年产值达198万人民币,如此高的效率,其核心在于“幸福奶牛”理念下的科学养殖和小而全、发达的畜产品加工业,创造了天壤之别的巨额效益。
“当前,我省正致力于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回国后,于明胜开始深入高寒牧区进行大量基础性调查,发现青藏高原气候最宜人的8月,牦牛都有寒颤现象。由此得出,被誉为“雪域之舟”的牦牛也会畏寒怕冷,其耐寒性远比藏系绵羊差。
正如曾在青海考察的以色列专家所言,“青海的牦牛从未吃饱过,更谈不上均衡营养,致使牦牛生产性能低下。”打破传统观念中牦牛性成熟晚、发育缓慢的定论,找出营养不足和寒冷是造成牦牛生产性能低的主因。
从2011年起,于明胜的科研团队,引进以色列“幸福奶牛”作为大幅提高牦牛产值的突破点。由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祁连县科技农牧扶贫开发局及祁连县祁连山半野生鹿业基地有限公司与以色列阿贝尔奶牛与设备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申请了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青藏高原牦牛现代养殖与生态协调技术组装模型研究》。
试验牛养殖融入14项研究技术
“之所以将此研究定位为‘组装模型’,主要是结合当前我省畜牧业生产,涵盖了从生产环节到加工过程14项研究技术,并形成可操作的体系便于在我省广大牧区推行。”
于明胜团队从牦牛养殖的营养、环境和生产方式三大制约因素入手,针对高原寒冷、营养缺乏和生产性能低下等因素,引进以色列养殖与加工一体高效综合技术,通过营养调控、冷季补饲等配套技术,开始了长达4年的攻关。
2011年5月,于明胜团队与祁连县半野生鹿业公司签订协议,并成立雅克牧业有限公司,以企业化的运作模式,在半野生鹿业厂修建牛舍、加工车间,购进了138头牧民的5天龄牛犊,开始人工喂养。
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并非一帆风顺,尤其农牧业项目的研究更要经历周期长,脑力和体力的考验。
5月的祁连黑河峡谷还是一片冰封景象,为让牛犊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和均衡的营养,于明胜三人团队检测营养指标,制定喂养计划,100多头牛犊,一天三餐,用奶瓶一一喂食。冷了给牛棚增温,热了通风,“对自己的孩子都没这样操心过”。
当100多头牛犊长到三月龄时,经过比对,发现试验牛犊个体比自然成长的牛犊还小,这下急坏了所有人。
“肯定在哪里出问题了。”于明胜立刻检测从市场购买的饲料,发现蛋白标准不够,立马开始研究合理的饲料配方,并向饲料公司订购专用饲料。
等到85天时,牛犊集体断奶,为刺激牛胃的早期发育,于明胜用人工干预的方法,让牛犊舔食各种饲料。每天放牧恢复牛犊的活蹦乱跳的天性,到12月份时牛犊持续见长。
好事多磨,刚刚解决一个难题,但另一个困难却紧随而至。7月龄时,小牛犊骨架没拉开,与预想的差距很大,课题组连夜查找原因。经过测定发现牛犊缺钙,每天又加入0.86公斤的高钙食物,两三个月下来,牛犊齐刷刷长得虎头虎脑,基本长出了成年牛的架子。到2岁半时,与大通种牛场3岁半的牛相比,管围大了3公分,达到了早期补钙的效果。
通过均衡补饲,14月龄时试验牛集体发情,配种后到22个月龄时,产下第一胎牛犊,虽然因难产而死,但在于明胜的精心处理下,其它第二代牛犊顺利降生。目前,从2011年的138头5天龄的牛犊,到现在的第三、第四代,牛群已繁育到了326头。
“组装模型”叠加产出组合效益
“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现代养殖加工一体的理念,而且打破了传统,使牦牛的繁殖率和繁活率大幅提高,实现了现代养殖技术和草地平衡相结合。”时任省农牧厅首席兽医师的焦小鹿这样评价。
验收会上,省内外专家一致认为,该技术组装模型通过提升牦牛生产性能,使牦牛1年1胎成为可能;变传统养殖为现代高效养殖,在草畜平衡载畜量标准基础上,获得高产效率。解决了传统放牧条件下,草场退化,牧民收入降低的恶性循环。
为提高畜产品附加值,于明胜用以色列模型,量身定制研发了牦牛奶酪加工设备,通过不同搭配组合,可生产牦牛巴士奶、搅拌型和冷凝型酸奶、硬奶酪和半干奶酪,其强大功能和先进性、可操作性超出项目预期,在国内属领先水平。极适宜于分散辽阔的养殖大户、微小企业和合作社生产,为我省牧区合作社发展畜产品加工奠定了基础。
从生态效益看,通过模型获得实验数据和对现代与传统家庭养殖模型测算分析,现代家庭养殖模式比传统模式节约草场2882亩,只是传统方式的1/6,折合牧草将节约饲草332吨,每头平均节约饲草2.3吨。这在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情况下,对减轻草场压力极为显著。
从社会效益看,项目从设计到结果,支持了减畜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路线,现代养殖技术是惟一可行的路径,所取得的成果和数据,具有重要的政策导向意义。
从经济效益看,通过引进以色列“幸福奶牛”养殖理念和技术,攻克了高寒牧区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矛盾的瓶颈,实现了减畜增效目标,家庭养殖模式减畜50%以上,养殖效率仍提高271.2%。养殖加工一体则提高效率500%以上,为养殖与生态协调发展建立了示范模型,适宜我省合作社和养殖大户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