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4月24日讯 “一日三餐离不开油米肉菜,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看看市场里、饭桌上的菜就知道了,五颜六色啥品种都有。过去,种的只有洋芋、萝卜、白菜‘老三样’,很多菜都靠外地运过来,菜价贵不说,菜品还不新鲜。”明媚的春光里,正在德令哈市洲龙农贸市场买菜的张女士说起手中“菜篮子”的今昔这样感慨道。
2013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蔬菜、果品种植面积5400亩,总产量1.2万吨,比上年增加2254吨,自给率从上一年的36%增加到42%,增加6个百分点;2014年蔬果种植面积5800亩,总产量1.8万吨,较上年增加6000吨,自给率提高到55%,使德令哈市及周边乡镇11万人吃上了放心蔬菜。今年,新的菜篮子工程又将实施。
只有对比,才能看出转型与发展的轨迹。
长期以来,远在大漠戈壁深处的德令哈市80%的果蔬靠外运,入冬后,98%的蔬菜都要从西宁和省外运来,才能保证当地居民的需求。整体来看,德令哈肉类生产有一定优势,而果蔬种植劣势明显,在瀚海戈壁,有效耕地更是稀缺,一年一熟的传统农作物种植不能满足德令哈居民的需求。
民生为大,“菜篮子”虽小,却牵扯千家万户。面对柴达木盆地自然环境恶劣,耕地面积稀缺,很多果蔬不适合生长的客观条件制约,如何让有限的耕地发挥最大的效用,如何丰富群众的“菜篮子”,对于戈壁深处的德令哈市来说,显然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决策者攻坚破题。
这几年,德令哈市始终致力于从传统农业走出来,矢志不渝地发展设施农业。
惠民生,让百姓满意。德令哈市委、市政府将“菜篮子”工程建设作为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有效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大事要事来抓,坚持政府统筹、市场引导的原则,做好规模种植业、规模养殖业、良种引进、设施建设、市场对接等关键环节各项工作,农户尝到了甜头,收入大幅增长。
德令哈市成立“菜篮子”工程领导小组,对全市“菜篮子”工程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及时协调解决“菜篮子”工程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做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目标管理考核、新增蔬菜基地验收、基地建设项目申报等工作。
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规划布局和总体要求,德令哈市先后建设新堉合作社、金丰公司、果园合作社等重点商品蔬菜生产基地,推进生产基地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不懈的努力终于换来了汩汩清泉,滋润着德令哈地区的城乡群众。2014年,德令哈市以满足城乡居民需求为目标,继续狠抓“菜篮子”工程建设。全市蔬菜种植基地总面积一路攀升。并且,市农牧部门帮助农户积极引进新品种,生产反季节蔬菜、草莓、西瓜、葡萄、油桃、平菇、双孢菇等无公害果蔬,截至2014年底,全市蔬果产量达1.88万吨,较上年增加5525吨,蔬菜自给率明显。
德令哈市农牧局副局长王国成介绍说,引导菜农调整种植结构,多种菜、种好菜,做好与市场对接,减少批发环节,有效降低市场菜价,让菜农和市民双双满意,始终是政府搞好“菜篮子”工作的重要抓手和追求目标。
走进德令哈市两个最大的蔬菜大棚基地,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显而易见,2014年蔬菜总产量1.1万吨,产量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61%,较2013年全市人均吃到新鲜蔬菜的比例提高了5.2%。其中,新堉种植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建成的3000多亩高规格日光节能蔬菜大棚,向当地市场平均每天供应果蔬8至12吨,有黄瓜、西红柿、辣椒、菜瓜、草莓、西瓜、樱桃等20多个的品种,丰富了德令哈市民的“果盘子”、“菜篮子”。
新堉合作社大棚种植还带动了周围的农牧民群众增收。在合作社的辐射下,周边柯鲁柯镇新民、晨光、兴旺、希望、新秀五个村每年都有200户农民增收致富。合作社还聘请种植专家授课、指导,进行统一指导种植、统一施肥方法、统一组织测土配方、确定肥料品种数量和施肥方法。几年的光景,合作社成员及周边乡镇的农民从事的温室果蔬种植成了闻名德令哈市的一张“金名片”。
眼下,高原施工的黄金季节即将到来,今年,德令哈市还将新建日光节能温室500栋、畜用暖棚200栋。项目总投资2540万元,计划于5月开工,项目建成后每个基地预计可带动周边200名群众劳务增收。
德令哈市在一片戈壁滩上编织的“菜篮子”,不仅仅是丰富了城乡居民的“饭桌子”、“菜盘子”,而是在世代固袭的土地上,以跨越的理念,让土地新生出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内生力,让脚下的土地迸发出空前的活力与生机。
http://www.qh.xinhuanet.com/2015-04/24/c_11150727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