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亩竞相怒放的荷花,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荡,成群结队嬉戏于水面的各色水鸟……炎炎夏日,来到首批国家5A级景区沙湖的湖东湿地,仿佛置身江南水乡。
这是宁夏沙湖景区风光(2022年7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
沙湖位于宁夏银川市以北42公里处的石嘴山市平罗县境内,总面积80.1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积45平方公里,沙漠面积22.5平方公里,沙水相依。
“好几年没来,这次感觉完全不一样。环境更好了,特别是新开发的这片湖面,像水上公园。”平罗县市民翟惠说。
游客在宁夏沙湖景区湖东湿地游玩(2022年4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正如老百姓所感受到的,沙湖已今非昔比。这源于一场湖水的“刮骨疗毒”治理行动。
本世纪初以来,沙湖景区迅速发展,游客人次也随之增长。但与此同时,沙湖的水体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沙湖是封闭水体,蒸发量大、补给量小,且受周边面源污染物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影响,水生态系统脆弱、水质下降,一度达到劣Ⅴ类。”宁夏沙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梁楠说。
半沙半水的宁夏沙湖景区(2022年4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2016年,沙湖水质问题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责令整改。
推进水质治理,找准污染源是前提,理清治理思路是“总钥匙”。在多次深入排查后,宁夏农垦集团联合环保部门在摸清沙湖内外污染源的基础上,广泛邀请区内外环保、水利等方面专家把脉会诊,研究水质治理措施,并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水污染防治规划,最终提出了“外部隔离、内部循环、水体置换、污水外迁、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的治理思路。
苍鹭在宁夏沙湖景区飞翔(2022年4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
这一思路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是一串串可观的数字:沿沙湖南侧、西侧建成13.2公里的防渗隔离沟和3.2公里隔离沟植被缓冲带;修建320亩新沉砂池,对220亩老沉砂池实施了清淤扩容;新增芦苇4000余亩,用生物措施消减总氮、总磷等污染因子……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沙湖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为彻底“刮骨疗毒”,2018年10月,沙湖提前闭园停业,用100天实施重点区域湖底清淤水质净化综合治理。
这是宁夏沙湖景区鸟岛观光区(2022年4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
梁楠说,那段时间,集团在水域安装了变压器10台,使用大流量水泵39台,日均投入360人次、机械近150台套,对环沙运河、鸟岛周边、假日酒店、老渔场周边等重点区域分隔分段筑坝排水,实施湖底底泥清淤,将湖底多年沉积的鸟类粪便、芦苇和腐烂杂草等各种沉积物做到应清尽清,总清淤量150万方左右。
游客在宁夏沙湖景区游玩(2022年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截至目前,沙湖水质治理已投入资金超过3.2亿元,水质得到逐年改善,由2016年的劣V类提升至2021年的Ⅲ类。同时,监测数据显示,湖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沉水植物面积比三年前增加30%,湖中水生植物恢复多达15种;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强,鸟类品种由2011年的178种增加到目前的210多种。
候鸟在宁夏沙湖景区栖息觅食(2020年4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
在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基础上,宁夏农垦集团也全面升级景区旅游产品,包括丰富湖东生态观光游、完善湖中深度体验游、布局湖西休闲度假游等方面。2021年,沙湖景区全年接待游客10.7万人,实现经济收入1600万元。
游客在宁夏沙湖景区乘坐游船观鸟游览(2019年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
为建立沙湖水质治理长效化常态化机制,自今年起,宁夏农垦集团开始实施“大沙湖区域生态导向开发项目”,按照“五水统筹、系统治理、治保用育、融合发展”的思路,建设国家级湿地保育及健康养殖区、低碳高效产业发展区和一种两养农旅结合产业发展区,打造大沙湖“山水林田湖草沙”全生态元素体验目的地和休闲、运动、康养旅游目的地。目前,该项目已列入第二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项目。(新华社记者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