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甘肃是工业化甘肃

时间:2011-12-31 17:21来源:鑫报 作者:杨重琦 点击:

西部大开发纪念特刊

梦想的甘肃是工业化甘肃
 

    小农经济和农耕文化在甘肃根深蒂固,甘肃保守派的精神支柱是农耕文化。但是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必须由农业向工业化转变,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史,就是农业向工业的过渡史。

  皋兰县石洞乡明星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这三个自然村呈品字形分别被环山包围着。村与村之间相隔十几里路,2008年原来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30多公里的路总共花了220多万元,明星村全村不到2000口人,如果要让村上的人自己修路,这200多万修路钱大概200年也挣不来,现在全村人生活得很幸福,村里一半人在外地打工,村里很多家院锁着门,村里静悄悄地连狗叫的声音都听不见,村里的人很容易满足,他们说,现在种地不纳税而且还有补贴,生病有农村合作医疗,60岁以上的老人享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听说最近县里已经安排给村民铺设自来水管道,到那时祖祖辈辈吃窖水的历史就结束了。

  明星村是甘肃千千万万的村庄中的一个,农民生活得到改善是近10年来甘肃最大的转变,农民生活的改变一方面是政策好,天帮忙,另一方面则是政府财政的功劳,如果没政府财政要靠农民自己改善水电路等生活环境是很难的事。

  政府财政的钱从哪里来?当农民需要钱的时候政府财政是否能够拿出钱来,这大概是中国西部省份共同存在的问题。优先发展工业,用工业利润反哺农村改善农民生活是发展中国家要走的必然之路,如何解决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则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就发展中国家而言,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主要依靠的是工业的力量以及农业产业化和规范化效应。

  皋兰县境内没有矿产资源主要靠农业生产,对皋兰县这样的农业县而言仅靠土地是无法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的。皋兰县志表明,近300年来皋兰县一直伴随饥饿和灾荒度过,1949年几张记在账簿上的皋兰县委委员会的会议记录表明,当解放军解放兰州之后,皋兰县动用所有的力量筹款筹粮支援大军,事实上也拿不出多少粮食。1957年前后,皋兰县石洞乡庄子坪的农民打百眼串井引水浇地,后来也因地下水枯竭也失败了。1975年前后,皋兰农民大部分处在饥饿之中,永登、榆中、皋兰是兰州市的三个县,永登、榆中由于工业发展比较快其财政收入就比皋兰好,皋兰县人梦想的是,在皋兰的土地上建起更多的工业企业和农业产品加工企业,这大概也是甘肃省所有农业县的共同梦想。

  20年前,毕业于兰州大学的皋兰县县长杨祖名曾在县城旁边的小溪里捉鱼,想在皋兰发展渔业,杨祖名只是皋兰县的领导中想办法改变皋兰面貌的一人。皋兰在贫困中认识到了工业化的重要性,大办乡镇企业使皋兰有了工业的影子,并为农民增加了收入,现在的皋兰正在通过引进项目来改变皋兰工业结构。

  皋兰县是甘肃省农业县的一个缩影,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甘肃的缩影农业县都在寻找发家致富的路子。这10年,甘肃最大的变革是观念的变革,人们认识到了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这一认识过程是漫长的,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甘肃由农业省向工业化省迈进,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如果甘肃继续停留在过去农业省的层面上,那么甘肃的发展将会越来越落后。从1949年至今,甘肃发展的思路经历了由农业向工业转变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前甘肃的绝对贫困人口1254万人,全省贫困面高达74%。全省农民爬在土地上打下的粮食还不够吃,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在甘肃一提到农业就想起了1960年饿死人的事,从省到县的各级领导,都在抓农业却解决不了吃饭问题,1983年甘肃省委提出,“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三条路建设方针,到今天省委提出,“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新战略,这在认识上是一次大飞跃。

  解放思路,实事求是,改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甘肃的经济。甘肃的省情是农业人口的比重大,要改变甘肃社会二元化结构,首要的是要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甘肃的工业经过60年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甘肃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工业,2008年甘肃工业百强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34亿元,实现利润66亿元。其中石化行业24家实现主营收入1111亿元,黑色10家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5亿元,电力12家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3亿元,机械12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8亿元,食品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5亿元,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工业是甘肃经济的主力军。

  甘肃要加快工业化的进程,首先是要与小农经济和农耕文化决裂。小农经济和农耕文化在甘肃根深蒂固,甘肃保守派的精神支柱是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甘肃人的“主流文化”,甘肃和沿海城市相比,落后的根本不是资源而是观念,农业是社会结构的稳定基石,没有好的农业就没有社会的存在,但是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必须由农业向工业化转变,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史,就是农业向工业的过渡史,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八,改革开放使中国生产力得到解放,相适应的是生产关系的转变,甘肃从农业省向工业省的转变是观念上的大飞跃,事实上甘肃目前的社会结构已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变。近10年来,甘肃的农业已经摆脱了单纯地以农为主的产业结构,农民生产的粮食、蔬菜是以城市为依托走上了产业化和规模化之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增大了就业压力的情况下,也在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发展工业获得利润后反过来扶持农业才能达到全民共同富裕的目的。

  回眸10年,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10年中甘肃的领导和百姓共同感受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甜头,可以大胆预见在未来的10年里,甘肃将更进一步地明确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思路,使更多的农村人变成城市人,农民和市民一样享受相等的国民待遇,甘肃各县的经济结构将实行彻底的转型,农产品将和工业产品一样按照市场规律进入流通领域,农民从农产品的加工中得到更多的利润,县域经济中农业和工业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一个工业化的远景十分美好地展现在甘肃人面前。

杨重琦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爱唠叨的妈妈
  • 这样的蓝天,你见过吗?
  • 甘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明确监察对象建环境监测网络
  • 让网络失信者付出承受不起的代价
  • 人民日报:别让网络变“痰盂”
  • 网络语言要查杀低俗的“毒”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