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长的烦恼”印在尘封的记忆里(2)

时间:2011-12-31 15:49来源:鑫报 作者:南紫瑶/文 资料图 点击:

  为了做母亲眼里勇敢的孩子,夏童一只小手努力的提着垃圾桶,一步一个台阶的慢慢走上垃圾台。“那两层的垃圾台我足足爬了有10分钟。”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勇敢的夏童,最终还是一个人登上了垃圾台。上面的世界没有她想象中美好,那里除了垃圾还是垃圾,但夏童仍然异常的高兴,因为在母亲的眼里,她已经是“勇敢的孩子”了。不知道为什么,家门口废弃的老式垃圾台一直闲置在那里没有拆除。每当经过垃圾台时,夏童似乎仍可以闻到一股腐臭的垃圾味道。虽然这座垃圾台的功能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逐渐退化,但有关它的记忆却永远在夏童脑海里封存。

 



3.孤单的职业

  钢笔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文具之一,步入小学四年级,老师就开始教我们如何使用钢笔。闵洁幼年时,就见到过父亲拿派克金笔去维修的场面。那个年代的派克金笔,手感极有分量,笔尖的顶部有一点点黄金,字迹圆润,书写起来极其流畅。但使用久了,磨损很大,就要找修钢笔的师傅镶金。
  闵洁依稀记得修钢笔的师傅是个中年人,师傅把钢笔小心的夹在一个模具当中,用喷灯熔化一根金丝,再用一根针挑起一点,蘸到笔尖上,待冷却了,用细砂纸轻轻磨试一番,又是一支书写流利的好钢笔了。当时,闵洁觉得师傅修钢笔的手简直是在笔尖上舞蹈!
  近几年来,各式圆珠笔、中性笔、碳素笔品种越来越繁多,钢笔不再是学生和办公人员的唯一选择。钢笔使用性的退化,加之现代人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让修钢笔这一职业越发显得无足轻重。遍寻大街小巷,已经很难再找到修钢笔的摊位。
  只有位于永昌路中段的一个配钥匙的摊位旁还立着另外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修钢笔”三个字。“以前每天可以修十几只钢笔,现在几个月甚至一年多都没有人来修钢笔。”从事修钢笔这一职业30多年的张师傅告诉记者。偶尔,张师傅还是会拿出修钢笔的家什整理清洁一下,这套工具已经陪着张师傅度过了30多年。虽然张师傅也清楚地知道不会再有人来找他修钢笔,但他仍将修钢笔的牌子立在那里,因为在张师傅的心里一直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能再让他修一支钢笔,他就可以安安心心的退休了。

 



4.消失的“电姑娘”

  对于老兰州人来说,记忆最深刻的交通工具要数电车了。
  杨旭光的老家在兰州榆中县的一个小镇上,1983年他来到兰州大学读书,当时他对兰州最深刻的印象便是满大街跑的电车,用他的话说就是“头上有天线的电车,满街都是电线电桩。”电车对于来自小镇的杨旭光来说算是很“稀罕”。杨旭光说,头上有天线的电车留给他对兰州最初、最深刻的印象,当时他浮浅的认为有天线的电车就是大城市的标志。
  随着时代发展,电车作为交通工具越来越凸显其缺点。虽然电车操作简便,无级变速,除了方向盘就是电门和刹车,但由于车辆不能离线,停电就会全线停运,“掉辫子”会造成交通堵塞,电车在城市中也有很多限制。
  杨旭光仍记得在兰州电车停运的前一天,他带着全家人最后一次坐上31路电车时的情景。在位于兰石厂31路调度站上,从7时至18时,连续不断迎来许多闻讯而来的市民,忙着和电车驾驶员、电车一同合影留念,他们中还有许多是从省内的武威、嘉峪关、酒泉等地乃至黑龙江、西安远道而来的客人。而更多的兰州市民则像杨旭光一样默默的坐上电车重温以往的路线,用这一方式追忆告别电车时代。
  2008年5月6日,电车彻底从我们这座城市的公交线路上消失。然而关于电车的记忆,仍被我们时时回想起。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宁夏新闻出版广电局: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再“亮剑”
  • 专家解读新国家安全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提出“维护国家网络空
  • 新华网评:争做“中国好网民” 守护美好网络生活
  • 首届“网络诚信宣传日”倡议书
  • 人民日报:别让网络变“痰盂”
  • 网络语言要查杀低俗的“毒”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